首页 | 教师招聘考试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特岗教师 | 网络视听
查看网络辅导课程

  第二章小学教育
   命 题 架 构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概述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色
   学校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概述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的作用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小学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作用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 情 追 踪
   本章内容的考点集中在: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小学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以及学校教育制度。
   名 师 课 堂
   第一节小学教育概述
   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一)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备受列强欺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许多仁人志士纷纷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他们认为,必须学习西方各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建立新型学校和培养新型人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潮日益兴盛,上至政府、下至普通老百姓纷纷开始举办新式小学。
   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1882年改为梅溪书院,1902年改为梅溪学堂)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1898年5月,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其他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习,并奖励绅民办学。这是清末第一次以政府名义重视小学教育的改革,可看做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二)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纵向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三级为初等教育,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奠定了小学教育在“新学制”中的法律地位。《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其培养目标是“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小学教育课程分必修科和随意科。必修科包括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和体操等九种;随意科包括图画、手工。每周授课不得超过36小时,其中读经讲经12小时,课外活动每日半小时。古诗歌列入功课,于课外进行,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三)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4年。培养目标是: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更改课程为: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和体操;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本国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和体操。女子加设缝纫,男子加设农业、商业和英语。
   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后2年为高级,前4年可单独设立,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等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和体育。高等小学设国语、算术、公民、历史、卫生、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和体育。初等、高等小学一律废止读经、修身,改为公民、卫生两科,国文改为国语,手工改为工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高等小学废止外国语。义务教育年限为4年,但各地方可以视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四)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第二,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第三,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第四,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色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小学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小学教育是个体整个教育和学习历程的基础,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因此,要加强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就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于清末,晚于欧美。
   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 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清除了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专制性因素,缩短了学制年限,不再限制女子进入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取消读经科目等。同时,继承了清末学制的三级模式,发展义务教育,重视实业教育的合理因素。
   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2.老解放区的学制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其具体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3)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较快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
   ①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
   ②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以7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③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3—4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3—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2—4年。
   ④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⑤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新中国成立前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生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借口“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大肆破坏学制。他们毫无根据地把中学学制大加缩短,初、高中都缩短为两年;盲目发展普通中学、砍杀农业中学和各种中专、技工学校,从而使两者的比例完全失调;全部撤销函授教育、职工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机关,剥夺了职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机会;停办财经、管理、政法等院校、系科和专业,使人才培养的比例完全失调。这样,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革、完善的新学制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各级各类学校初步得到了整顿恢复:延长了中学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了许多院校、科系、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恢复和发展了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等,从而使我国的学制系统逐步走上正规化和合理化的轨道。
   (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①幼儿教育(幼儿园):招收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②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或6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年(有的地区为6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③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3—4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2—3年。
   ④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三)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1.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19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2.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两种。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存在差异,到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学制。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本节简要介绍了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小学教育的性质与特色以及学校教育制度。本节对考生的要求是识记小学教育的性质,了解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概况。考查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长、教师等都对学生寄予各种期望,这些期望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3.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4.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评价体系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其导向和调控功能。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德育方面
   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智育方面
   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体育方面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四)美育方面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五)劳动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依据和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考生需要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以及功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本节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综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三节小学教育的作用
   一、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育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二、小学教育对教育对象的作用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是法律所规定的,由国家统一实施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其任务就是为所有儿童升入初中打好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整个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初中教育的普及才能顺利地开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本节分三部分介绍了小学教育的作用,属于需要考生识记并熟练掌握的内容,多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真 题 1+1
   1.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目标
   C. 教育原则?? D. 教育内容
   【解析】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为()岁的儿童。
   A. 6—10?? B. 7—12
   C. 6—12?? D. 5—12
   【解析】 小学教育也称初等教育,主要是针对适龄儿童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最基础的阶段,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本题正确答案为C。
   3.我国从()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A. 1983? B. 1986
   C. 1987? D. 1990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后,普及小学教育就成为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中央曾经先后十多次下达文件或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普及小学教育,并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 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B. 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C. 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D. 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解析】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本题正确答案为A。
   案 例 分 析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评析】 本题的主要考点是素质教育。
   专家的话反映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
   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部分组成。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名师同步陪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双轨学制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2.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 中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3.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学制。
   A. 癸卯? B. 壬子癸丑?? C. 壬戌? D. 六三三
   4.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A. 泛目的论? B. 个人本位论
   C. 无目的论? D. 社会本位论
   5.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
   A. 德育? B. 智育?? C. 创新教育? D. 全面发展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体育的组织形式有()。
   A. 体育课? B. 早操
   C. 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实施? D. 运动竞赛
   2.素质教育的“两全”目标是指()。
   A.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C.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 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
   四、简答题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名师同步陪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由于美国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后来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
   2.C[解析]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3.B[解析]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根据民主共和的精神,清除了清末学制中的封建专制性因素,缩短了学制年限,不再限制女子进入各级学校接受教育,取消读经科目等。
   4.D[解析]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5.C[解析]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 体育的组织形式有: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2.AC[解析]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简答题
   [答案要点]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Copyright© 2004-2011 HTEACHE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师网 华图教育 版权所有